有一种石版印刷方式,是指在一块很大、很厚、表面光洁平整的石板写上字,然后涂上专门的药水,于是有文字笔画的部分具有亲和油墨、排斥水分的性质;相反,没有笔画的空白部分则具有亲和水、排斥油墨的性质。
在印刷时,先用一个水绒滚筒在印版上滚过,然后再滚一次油墨筒,再覆盖上一张纸,加压力,于是石版上沾有油墨的笔画,把油墨转移到纸张上,成为一张印刷品。现代印刷技术里的“平版印刷”,就是采用这种图文部分亲和油墨而排斥水分的原理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,怎么把字写到石板上去?要趴到石板上去写字吗?
使用过印章(属于凸版印刷)都会知道,印章上要反写的字形,才能印出正写的字形来。于是,可以知道,石版印刷时,石版上应当是反写的字形。于是,进一步推理出,可以在专门的纸上正写出印版的原稿,把原稿对贴到石版上,于是原稿上的正写字形就转到石版上成为反写字形,制得了一块印刷版。
当然,要把在纸面上写的字形转移到石版上,而且石版上的字形还能在笔画部分斥水亲油墨、空白部分亲水斥油墨,需要用专门的药墨水来写印稿;并且要趁写出的字稿药水还清晰时,尽快转移到石版上去。
台湾中国古代史权威学者劳干先生在《居延汉简考释·释文之部》一书序言里,就详细地叙述了,他一九四二年在四川李庄小镇时,写石版印稿的往事。
劳干先生所在的史语所,驻在离李庄镇有六七华里的山上(板栗坳),每天把书稿写到专用纸上以后,派人送到山下镇上的印刷作坊去。整个李庄镇就只有那么一家石印作坊,当时还要承担为疏散到李庄的同济大学印教材讲义的任务。有时,劳先生写出的印版稿需要排队等候几天,才能得到上印版的机会。
劳先生在序言里说,延误了几天的印版稿,字迹没有刚写出的清楚了。有时候劳先生赶不到在开印的时间去印刷厂,就只能由印刷工依据原来的笔形做适当的补描。新陈不同的药水字迹,使得印出来的效果很差。劳先生用自己的话来说:“就像是油印的一样。”但是,这总算在抗日战争那种极为艰难的条件下,印出了学术著作,延续着中国学术的顽强生命。